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十、十一)

所谓荒诞,就是要把人类的所有,全面地毫无保留地给予肯定。凡是人类的真实,空想也好,梦想也好,死亡也好,愤怒也好,矛盾也好,乱弹琴也好,嘟嘟囔囔也好,全部都要肯定。肯定达观,肯定叹气,肯定胡言乱语,一句话,全部肯定人类的存在。人世间并非全是美的东西,我不想在美的风景中安息,或者说不安息才是人世。也就是说,我不想自欺欺人地活着。

——坂口安吾

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到底代表着什么,对童年的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考试后,我总结出的结论是:他们写的女性,一般和现实中的女性完全没啥关系!(宫体诗、宫体词除外)。当他们写女性时,有很大可能只是想写一写自己内心哀怨的感受……

历朝历代男性诗人的这种做法,给小时候的我造成了巨大的困惑,这些人是不是心里变态,怎么天天写自己是个女的,写男性意象不行吗?比如高中学《雨巷》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他要写「丁香姑娘」,不写一个「兰蕙君子」?但后来琢磨了一下,发现确实非丁香不可,毕竟自古以来便有「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样的名句,意象已经深入人心,要想表达这种忧愁的感觉,换个花还真不行——所以也只能用姑娘了,如果用猛男配丁香,感觉实在是太奇怪了。

这让我觉得很有趣,为什么姑娘配上忧愁的丁香花就是绝配,男人配的就总是梅兰竹菊?男性就不配忧愁、哀怨又彷徨吗?结果男性作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愁怨,总要虚拟出一个女性形象,就好比现在人们谈自己事情时,总要用「我有一个朋友……」开头一样。

对此我深受打击,有丰富的被吐槽经验。

高中时,前女友提到我空间里一天好几条的情感丰沛的说说,评价说我是她见过的最矫情的男生了,一度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当时还说我们应该每天谈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不要纠结于情情爱爱的,让我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发什么说说。而从小父母给我的教导也是男人要懂沉默是金,平时需要喜怒不形于色,胸有城府,眼神古井无波,内心有三百六十五道裂痕,道道痕上书春夏秋冬四字,沧桑到妖。

而我也没领悟到怎么成为这种牛逼的男人,就像有的人本来想做一个有趣的人,结果跑偏了,成了一个逗比一样,我在成为沧桑男人的路上也跑偏了,一度成了一个自闭的面瘫。

后来到了大学我想明白了,生活还是要抡圆了活,男性也应该有矫情的权力,可以表达自己的忧愁、哀怨、彷徨。往深了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切因果的总和,生活就是要做真实的自己,不需要一个当靶子的替身,更不需要「无中生友」。如果要活的精彩,首先便要活出真实来。

实事求是,贵在真实。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带着假面的,总要营造出一个完美的自己给他人看,这种虚像和本尊的差距,便是我们和现实的距离。无数或认识自己、或了解自己的人做出的或主观或客观的评价汇聚在一起,折射出了我们每个人的社会形象,而我们总是或有意或无意的受累于这样的虚像。我们往往口头上说着活着才是真实的,要活着真实的自我,实际行动中却总是希望别人能忽视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并下意识的为自己的形象打上各种各样的补丁,让自己的虚像看上去更大更明亮一点,也让自己心理上更加满足一点。

但我现在觉得,这样做很不好——

原因很简单,虽然作为「真实的自己」并不能使我们更加更高大,甚至可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矮小。但不论我们是什么人,首先必须要尊重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生灵之所以为生灵,不是土石尘埃,正是因为它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此才能够去思考存在的意义。正视自己的「真实」不一定会带来好处,但如果沉溺在自己的「虚像」中,眼中只能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那这种否定自身的行为一定会有一天遭到反噬。

凡是人类的真实,空想也好,梦想也好,死亡也好,愤怒也好,矛盾也好,乱弹琴也好,嘟嘟囔囔也好,都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达观,肯定叹气,肯定胡言乱语,一句话,要肯定自己的存在,接纳真实的自己。

而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意味着不要装逼,也不要卖弱——生活中有的人装逼成风,生怕自己的虚像不够大;也有的人日常卖弱成凤,生怕别人眼中自己的虚像过于大。装逼是为了在自己成功时得到别人更多的赞扬,而卖弱是为了在自己失败时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我想,如果能做到实事求是,自己做什么,就是什么,别人的表扬泰然处之,别人的批评也虚心接受,这样的内心就足够强大,可以称之为「接纳了自己」了。

不过,即使在事后能接纳,事前的决定仍然是一个问题——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是为了社会中的自己而做,还是为了真实的自己而做呢?对事后的结果做到接纳有时候并不难,毕竟木已成舟,但对于一个未知的、还没有做的事情,动机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会考虑这件事在我们身边的人眼中是什么样的,而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的人也就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身边的人的事也是我们自己的事。

这也是在做一些决定时,难以抉择的地方。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我们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坚信,而不是他人的看法。

但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你愈发坚信一个事物,信念越坚定,你能看到的视野也就越小,甚至可能让自己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时候他人的看法又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样的平衡如何把握,我仍然在思考,希望在将来的几十年里,我能控制好信念的尺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