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琐事

中华文化(文学篇)-札记汇总

在本学期上这门课程前,我永远也想不到,我会在这门课上完成 32840 字、共十次的作业。我很感谢伍晓蔓老师的这门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文学篇)课程为我提供了一学期的机会去寻找自己、面对自己、觉知自己,我真的很开心。如果说我在川大留下最快乐记忆的一门课程是什么,那就一定是这门了。

按照期末要求,我做了一个札记的汇总,想了想,既然所有札记都发在博客上做了存档,不如在博客这里也放一个电子版的汇总索引。

  1. 课堂札记(一):名为「正确」的监牢
  2. 课堂札记(二):前进!达瓦里希
  3. 课堂札记(三):生命的意义
  4. 课堂札记(四):追求的事物
  5. 课堂札记(五、六):她会永远守护你
  6. 课堂札记(八、九):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
  7. 课堂札记(十、十一):真实的自己
  8. 课堂札记(十二、十三):黄金精神
  9. 课堂札记(十四、十五):群体焦虑
  10. 期末总结:绝望与希望

中华文化(文学篇)-期末总结

所有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

但是感到恐惧就躲起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第一道闪电,第一束火苗,让人类进步的所有事情,都是由恐惧开始的。

把最恐怖的地方变成最美丽的景色, 这才是男人的梦想。

——《星游记》

如果把时间的表针拨回到今年的元月二日,那时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天无意中选上的这门叫做 “中华文化(文学篇)” 的课程会对我未来半年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在上一个学期,我已经修读了 “中华文化(历史篇)”,而且得分比较理想。如果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已经不用再修中华文化了,但考虑到 “中华文化” 本身确实是我挺喜欢的知识,加之其可以顶替吴玉章学院的荣誉模块课程学分,我决定再选一门中华文化。

而同学此时正好告知我,哲学篇给分十分感人,不建议选,我的目光就这样落在了中华文化(文学篇)上——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十四、十五)

生活中唯一乐趣就是忘却。

——托尔斯泰

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既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记得在小时候,得到快乐并不是很困难,当时能去外面和朋友一起玩就觉得生活很快乐,知道 “地球是绕着太阳转” 这种常识也会觉得生活很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感觉到自己能获得的快乐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了,平时的焦虑感与孤独感却越来越强。小时候面对网上的网友,能把许多人当作真正的好朋友,将很多心里想的事情讲给他们听,现在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多,但能说心里话的人也比过去少了很多,一些想法更是从未说出口过,因为觉得不会有人关心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

在之前的札记中我曾经写过,这种焦虑感和孤独感在刚上大学那段时间达到了顶峰,学院里充满着一种焦虑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人,而我亦是在这种氛围中传达焦虑之人。当时我在现实中觉得很难过,毕竟虽然从中学开始,我就在努力地和更多的人接触,并且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一切人都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上无法沟通的隔阂,甚至别人对你言论的解读会和自己的本意完全不同——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在解读你说的话,你的话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他们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大家平时可能会一起因为着一些不明所以的理由哈哈大笑,又可能会因为着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变得生气,集体中每个人的情绪都相互影响着彼此,但为什么呢?我觉得理解了他们欢笑或生气的点,所以我欢笑或生气;他们也觉得理解了我欢笑或生气的点,所以也在欢笑和生气,这些情绪在群体中就会快速的发生传递,但实际上也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传递是很快的,上大学后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一度让我十分迷茫,在先前的札记中我写到,我感觉自己逐渐从焦虑中走了出来。但同时我又在思考:我是否真的走出来了呢?我是真正的已经走了出来,还是只是找到了一种宽慰自己的方法,让自己感觉自己走出来了呢?后来我又觉得这样的想法是无意义的,自己当下觉得心情得到了宽慰,灵魂变轻了不少,就已经足够了。

继续阅读

Jonathan Joestar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十二、十三)

镜子里显示出来的永远只是真实的影像,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灰原哀《名侦探柯南》

上一次的札记中,我提到了对于「真实」的追求:

……虽然作为「真实的自己」并不能使我们更加更高大,甚至可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矮小。但不论我们是什么人,首先必须要尊重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生灵之所以为生灵,不是土石尘埃,正是因为它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此才能够去思考存在的意义。正视自己的「真实」不一定会带来好处,但如果沉溺在自己的「虚像」中,眼中只能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那这种否定自身的行为一定会有一天遭到反噬……

「真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类似的概念我在第五、六周的札记中曾经提过,当时叙述的对象是「真物」,我用其代指「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接纳与理解」,它并不如字面意思那样,只是单纯的指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啦,待在一起啦,快乐聊天啦等等行为,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无法达到但值得用一生时间去探寻、去追求的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又难以用语言描述其好处的事物。而在提到「真实」的概念后,我觉得其实它和我之前提到的「真物」是十分相似的——都是美好、令人向往又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十、十一)

所谓荒诞,就是要把人类的所有,全面地毫无保留地给予肯定。凡是人类的真实,空想也好,梦想也好,死亡也好,愤怒也好,矛盾也好,乱弹琴也好,嘟嘟囔囔也好,全部都要肯定。肯定达观,肯定叹气,肯定胡言乱语,一句话,全部肯定人类的存在。人世间并非全是美的东西,我不想在美的风景中安息,或者说不安息才是人世。也就是说,我不想自欺欺人地活着。

——坂口安吾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八、九)

春天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艺作品都和这个季节紧紧地关联在一起。人们一般提到春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希望、想到生机,想到各种各样美好的东西——与春天有关的联想就像萌发的新芽一样不断生长,然后如星光般洒落,将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风景都染上了绚丽多彩的颜色。

总而言之,春天的世界,仿佛永远是充满着光辉的,这个季节应该充满着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

不过为什么要用「应该」呢?

因为我只是知道它「应该」是这样的,但我却感受不到。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五、六)

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那么嘈杂,那么多人在说话,可是没有人认真在听。

——独木舟

你曾经意识到过,你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吗?我曾经意识到过,而且永远也忘不了。[1]

从记忆起,我就是一个很孤独的人,我的朋友很少,或者准确的说,我认为是朋友的人很少。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我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做朋友。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腾讯课堂的直播画上句点,第三周「藏之名山」篇结束了,从第二周开始作为主线的汉朝物语系列也到达了终点。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些很宏大的概念,不过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想法都已经在第一周第二周的札记中叙述过了,而且阐述的很详细也很有感情。这周听课时,其实新的感想并不多,主要是在「印证」——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依然如此。

这节课阐述的核心问题在于「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大也很复杂的问题,就像自然科学中的量子力学一样——少部分人压根不会去想,大多数人只了解个大概,更少部分人能做出一套阐释,然而大家讨论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

继续阅读

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二)

时代,时代。

这是我在上完这周中华文化后,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两个字。从中学起,我们在历史课和政治课上最漫长的学习体验便是记下书上的评价,某某年在某某人的领导下发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昏庸还是英明,某某事是正确还是荒谬,然后把这些结论在答题纸上写下来,就能得到满分。中考时我的数理化考得很一般,但政治和历史几乎是满分,少不了那总结的一张张思维导图与每个周末持之以恒的背诵。

但可能直到了高中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或者大学对一些事情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我才逐渐意识到,很多人和事实际上在这种「客观的历史评价中」被标签化、类型化、扁平化了。我们一方面在答题模板中讲究全面,讲究辩证的两面性,另一方面却在褒贬评价时总是忽视历史的复杂性与时代性——历史的世界并不像是一道从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线段,而是无数道仅有起点和终点相同,由不同人和物组成,或纠缠或分离、或连接或疏远的世界线的汇聚。为了便于评价,我们会在宏观上将他们视为统一的一束,但这样的后果便是,有无数的光影在统一化中湮灭了。

定场诗是杜甫的《夜宴左氏庄》,风格十分清丽,带给人一种优雅、积极、向上的感觉。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位陌生的杜甫,不是那位熟悉的「诗史」。杜工部是什么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苍凉,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沧桑——在我印象中的少陵野老,已经十分扁平而类型化了。而再看一看时间,一切才都豁然开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