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文学篇)-课堂札记(一)

这是伍晓蔓老师中华文化(文学篇)的课程作业,每周上完课交一篇课堂札记。事实上,比起作业,我觉得这更像日记或者随笔一点。之后的课堂札记我也会持续发到博客中,因为比起三年来写的无数追求分数的作业,这堂课的作业我确实是用感情在写的。

这节中华文化课程,带给我的感觉是十分独特的。伍老师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授课,并不像我习惯的授课方式那样,先罗列出来知识点,然后一二三四地讲解,而是主要时间都在用心地为我们 “展示”,将 “讲解” 所占的比重压缩到了最小。

这让我整节课都十分惊讶——我该学什么?期末考试中会涉及的、要背和记的重点在哪里?老师为什么一直在唱歌、讲故事、谈道理?直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开始,我才隐约感悟到了一点要义:“知道的越多,懂得就越少”。

长久以来,我已经养成了面向任务学习的习惯,每到一堂课上先搞明白期末考试要考什么重点,平时的展示、小测有什么标准与要求,然后尽全力去把 PPT 上的期末重点背下来,按照要求一条一条的比对自己的小组作业是否精致,绞尽脑汁地让每一次提交的作业符合标准答案。但这次的中华文化课程不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没有重点、没有标准、甚至没有结构,课堂上留下的只有纯粹的 “展示”。

我已经习惯了记下他人的见解——其实我从来不在乎那是不是 “标准” 见解,但我知道这些见解决定了我能不能在考试和作业中得分,这些标准答案引导我的思考也好,禁锢我的思考也罢,我其实从来都不在乎,记下了就好,反正老师讲解的都是公认的权威理论,不管有没有益总不会有错。

我就这样的上着一门一门课,从工科上到理科,从理科上到文科,一直如此。在上中文专业课时,我时常会觉得迷茫——明明小时候我那么喜欢文科,大学也是因为这种遗憾感才报了汉语言文学的双学位,为什么真正上课时我却没有那么开心呢?

但我应该是开心的吧,我不可能不开心的。我这样对自己说到。于是弹指一挥间,两年,我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大三下学期,距离完成交叉培养计划的课程目标越来越近了。我的汉语从古代学到现代,我的文学从古代学到现代又学到当代,但这样的迷茫仍然时时在脑海中浮现。

直到这周上了这样一节超出想象的中华文化课程,我才突然感觉明悟了一点。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了用别人的见解来武装自己,用背下的内容自我麻痹,用书上的经典在朋友面前装逼,但我唯独忽视了我本身——我已经很久没有自己的感受了。一开始是有感受而无意深究,精力放在琢磨书本的重点上,到现在仿佛已经生发不出我自己的感受了。心中偶有触动也只是模糊的感觉,好像抓住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抓到。

现在想想,两年来其实课堂上老师好像都强调过自己在学习时的感悟,而我却从未在意过。平时读书的分析与报告也从来都要结合各种大家之言才敢交上去,生怕写错或写的不够全面,导致得不了高分。

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越站越高,然而自己却越来越小。

可能我潜意识里注意到了这一点,才会时时感到迷茫,才会冷不丁地拷问自己一句 “真的开心吗”,但终究是没有真正地意识到。

……

伍老师在讲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时说,我们要通过艺术抵达真正的人生,想来老师是正走在抵达真正人生的路上,感觉能从老师的眼睛里看到这样的充足。不过真正的人生是什么可能也因人而异,也许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地那。我觉得也许能找到 “真正的快乐” 就是能达到 “真正的人生”。

悲剧源于人性,命运虚无缥缈,也许真正的快乐就源于这种人性与命运的博弈中?不过,俄狄浦斯王那神谕的的命运是结果也是原因,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所有的神谕背后仍然是交织的人性,起因与结局归于原点,世界的意志便是人间本身,存在多少,发现多少,感受多少,源流还是俄狄浦斯面对狮身人面兽的回答,它就是人类自己。我们尝试着观测命运、理解命运、预测命运,最终是在尝试着认识我们本身,我真正的目标就是命运的目标,自我求解的关键始终是自己。

如果把这节课比作一篇散文,我觉得我悟到的其中气脉中贯的线索就是 “人”,进而延伸为 “人与人”。从开场师道尊严的叙述,到定场诗到晋献文子成室、从俄狄浦斯王到招魂和十日谈、再到人类简史、邓巴数字和玄牝之门,我觉得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人的故事。当然,世界上什么都是人的故事,没有什么故事是和人没有关系的,但从这些东西中我理解到的是一种纯粹的人和人之间的尊重、情感与联系,或者更加纯粹一点,他们都是 “人与人的联系”。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他人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也有人说人与人之间一切联系都是无缘无故的,生命最终在孤独中归于虚无。我们如何对待生者,如何对待逝者,如何感受现世,如何体会往生,也许是有所谓有的,也许是无所谓无的。甚至人类个体自身也是有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他们是重要的话题,同时也是无趣的话题,是热烈的话题,也是冷寂的话题,是希望之灯,也是绝望之尘,最后让人感叹过程的充实,也感叹结果的虚空。

以上便是我全部的感想,谢谢伍老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