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文学篇)-期末总结

所有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

但是感到恐惧就躲起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第一道闪电,第一束火苗,让人类进步的所有事情,都是由恐惧开始的。

把最恐怖的地方变成最美丽的景色, 这才是男人的梦想。

——《星游记》

如果把时间的表针拨回到今年的元月二日,那时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天无意中选上的这门叫做 “中华文化(文学篇)” 的课程会对我未来半年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在上一个学期,我已经修读了 “中华文化(历史篇)”,而且得分比较理想。如果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已经不用再修中华文化了,但考虑到 “中华文化” 本身确实是我挺喜欢的知识,加之其可以顶替吴玉章学院的荣誉模块课程学分,我决定再选一门中华文化。

而同学此时正好告知我,哲学篇给分十分感人,不建议选,我的目光就这样落在了中华文化(文学篇)上——

周一晚课?好,这个时间有空。

水上报告厅?还没在这里上过课,可以去试试。

伍晓蔓老师?名字很好听,不知道人怎么样,发空间里问问。

评论说老师讲的很好给分也不错?

行,那就这个了。

……

当时我刚刚经历过史上最糟糕的一个学期——这样说也许不准确,毕竟每个学期出分后我都感觉一样的糟糕。不过时间会让过去很久的糟糕事物在记忆中渐渐被遗忘,因此最近的一个学期带来的糟糕感总是无以伦比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我都想下一个学期会更好,而下一个学期总是更加糟糕,所有的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不断加剧着我的焦虑,保研,直博,出国,工作,大厂,Offer,大牛,科研……一个又一个的词汇每晚在睡前都在脑海中如走马灯般回放,如白蚁般啃噬着我的内心。

实际上直到这时,我也不知道我想怎样活着。我只是有一个很简单也很粗糙的目标,那就是要读一个硕士,然后再看情况决定要不要读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厂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努力在一线城市落户、买房、定居……而知乎和小木虫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又像在卖弄,又像在贩卖焦虑,每次划过其中的信息流,都会有一种无名的烦躁。

高中时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梦想,就是要 “抡圆了活”,活得 “心安理得”,当时我以为到了大学一切就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好起来。但到了大学后我才发现,高中才是一个很简单、很纯粹,很容易 “抡圆了活” 的地方,大学的空气像墙壁一样将人夹在中间,不用说抡圆,连站在原地不动都会感觉到四周的生气在一点点的凝固。

直到大三上学期结束,我都不知道我究竟想做些什么。我想参与学生会工作,于是去做了一名光荣的打工战士,肝着肝着就成为了学院学生会主席;我想参与社团工作,就建立了 JavaScript 开发者协会并担任会长;我想开发一些有趣的项目,就零零散散参与了不同来源的很多项目,自己也开发了一些小项目,并最终和老师一起在学校的国家双创基地做了创业公司;我想认识更多的人,就天天在 QQ 上水群;我想帮助更多的人,就去参加了学工部的 “朋辈导师计划”,去校公选课上申请了助教职位。学校鼓励做大创,保研能加分,我就去做大创,申请到了 3 个国家级大创;学校鼓励参加比赛,保研能加分,我就去参加比赛,零零散散拿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奖……

但我想做什么呢?

我一直不知道。我完成了三个国家级大创,但做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快乐,留下的印象只有交材料时的头秃。我参加了一些或获奖或白给的比赛,但比赛过程中我也没有感到愉悦,有的只是做题或交报告时的焦头烂额。在学生会和社团担任负责人时,我有时感到满足,但更多时候也只是在无穷的工作中焦头烂额……这样迷茫的情绪也传染到了我的课业学习上,我机械地完成着一门又一门课程的学习,日复一日地交着作业经历着考试,年复一年的等着出分……

我感觉很多曾经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情,仿佛已经都离我远去了;或者说,这些事情还在,但我感受不到身体分泌多巴胺了。小时候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就会很高兴,现在学习专业课时却一个学期都学不进去一页纸;小时候帮助别人就觉得很自我满足,像是做了正义的伙伴,现在做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时却总是在衡量这又浪费了我多少宝贵的时间;小时候写代码开发项目时从来不知疲惫,现在写一些代码就感觉灵感枯竭,想好好睡一觉……我不知道是这个世界在发生改变,还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发生改变,我希望透过乐观的眼镜欣赏身边的一切,但包围着我的仿佛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每一天都是一模一样的重复,每一夜都是一模一样的失眠,每一个重复的日日夜夜汇到一起,堵住了我的眼,也堵住了这片天。

我就这样笼罩在消极中度过了大学的一天又一天,混过了一门又一门课,成绩也从专业前 2% 一路下滑到了专业前 10%,我常常对自己说「你不能一直做一些烂事,然后自己后悔,好像后悔有用一样,你需要变好。」,但却没有让生活发生任何变化。我有时自诩是「失败学」专家,有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后辈一些失败的经验,有时则只是躺在床上听着音乐看着天花板,有一搭没一搭地想着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之类的名言。

微博和空间里有一句话常常被转发,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现状:『间隙性雄心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而我觉得这句话在我身上只有一半贴切——我确实在持续性混吃等死,但我也没有间隙性的雄心壮志。我不知道我究竟怎么了,但我确实觉得很难过,明明在三年以前,我还是个挺积极的人的。而想到这里时,我则会继续怀疑,也许我过去也没有那么积极吧,这只是记忆的错觉罢了,也许我一直都很丧的。我在空间里发了那么多正能量的句子,不就是想用他们来点燃一下我的雄心壮志吗——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的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真正相信奇迹的家伙,本身就和奇迹一样了不起!」

「如果黑洞能吞下一百亿个太阳,我,就是第一百亿零一个太阳」

……

什么夏天?什么奇迹?什么太阳?这些除了让人暂时性的情绪激昂,有什么实际作用呢?故事中的句子终究只是故事,无法超越虚幻来到现世的真实,我发完这些说说后,不过多久便这样想着,于是时间继续流驶。

大学期间我看了很多的动画,其实大学前我看的动画并不多,但大学期间我却一部接一部地看着,在第五、六周的札记中我写到:

初中时,一部叫做《EVA》的动画对我影响极大,「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这样的念头也是从那时起种下的。高中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动画则是《凉宫春日的忧郁》,·主人公自述的那种「因为发现世界太过普通而失去了兴趣」的想法,让我深有同感。大学时最触动我内心的则是《Fate/stay night》,主角坚持的「正义的伙伴」的理想让我突然明白了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究竟是什么。而前段时间补完的《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则让我隐隐感觉到我一直在感情中渴望得到的东西,可能便类似于主角所追求的「真物」。

有的人不喜欢日漫,有的人说这是「中二病」的象征,但我却觉得这就是我在很多个夜晚哭泣时寄托精神的东西。不管我面对的现实长什么样子,我心中无限的幻想世界始终是我能坚持「正义的伙伴」的理想,坚持前行的精神支柱。人们都说中二病很难为情,不愿再度回想起来,想把那段回忆抹消,但是当初那个行为怪异的自己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人们有时候会说胡话,幻想世界会在瞬间变化,想着遥远的未来,在脑中描绘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这些都在人的一生中不断重复着,永无止境的重复。所以,这是一条名为「自己」的不可绕行之路,人一辈子都活在中二病里。

毕竟,做英雄是有时间限制的,变成所谓的「大人」后,就很难以英雄自居了,也很难再说出「我想成为正义的伙伴」这种话了。

那时我真的、真的很喜欢动画中构建的理想世界,主角拥有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神奇力量,剧情总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好人总是会有好报,最重要的是,你总能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理想」。

多么坚定的「理想」。

我那时觉得,好羡慕他们,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有着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着有只有他们才能做到的事,应该只有他们能做到的事。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自己下定着自己的决心,自己决定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

我曾经觉得自己有着理想,但现在我也不知道了,也许我早就把它搞丢了。这篇文章开篇时我写到:

我只是有一个很简单也很粗糙的目标,那就是要读一个硕士,然后再看情况决定要不要读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厂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努力在一线城市落户、买房、定居……

这是我的理想吗?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它「应该」是我的理想而已,这上面承载着家人的希冀、人际的羁绊、生活的锁链等很多很多的东西,它们围绕着这段话不断飞舞着,告诉我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我现在已经来到了四川大学这样一所 985 学校,学业成绩最差时也在专业前 10%,有很大希望保研,我距离它已经越来越近了。

而在这个理想中,并没有「我」。或者说,它只是「围绕着我」,但其中「没有我」。

……

如果你曾深陷黑暗,那你一定不会忘记曙光出现的那一瞬间 [1]。在 2020 年 2 月 20 日,我打开腾讯课堂,第一次接通了这学期 “中华文化(文学篇)” 的视频信号。

伍晓蔓老师独具特色的讲课方式很快便吸引了我,我从未上过这样令人深思的课程。讲课的内容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作业,而是为了「启发」。老师的讲述仿佛一扇门,或者一道光,课堂的内容有一些是我未曾听说的,有一些是已经不能再熟悉的,但它们的特点是共同的——能打开联想的大门,让人的思路来到另一个空间,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只有「我」的思维世界。

星空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在无限的宇宙中,不管黑暗如何蔓延,都有星星的光芒去把它照亮。世界也是这样,有绝望的地方,就会有希望产生。[2]一切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思考过的、联想过的、认真琢磨过的、只是在潜意识里停留过的,一切的一切,历史、政治、再到文化,从过去到现在所有曾经在脑海中闪现过的内容不断连接起来,连接到了我的眼前,连接到了那些曾经无法点燃我内心雄心壮志的句子——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的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真正相信奇迹的家伙,本身就和奇迹一样了不起!」

「如果黑洞能吞下一百亿个太阳,我,就是第一百亿零一个太阳」

「拥有希望的人,和满天的星星一样,是永远不会孤独的。找到和自己一样的星星,把通往自由的路,照亮吧!」

「即使再可怕的困境,也只有冲上去才能解决!」

「就算这样,也要笑着去努力啊!」

……

就这样,十六周过去了,我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反思了自己,记录下了一篇又一篇用心的札记,迄今为止我选过八十门课,没有一门像这门中华文化一样让我每周都持续地投入着精力、热情与感情去输出心中的思考。从那七十九门课中,我也许学到了知识,也许没学到知识,也许认真听了,也许混过去了,但这门中华文化一定是特别的,因为它让我反思了我作为「我自己」的存在整整一个学期,这样的意义是无以伦比的。现在的故事会变成历史,历史会转化成记忆,记忆会不断模糊,但这些思考的结果,将和寄宿于其中的「我」一起,就算是再过了五十年,和现在所连接的「一切」都消失了,它也会继续存在下去,支撑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下去。

最后,我想用我曾经在第八、九周札记中引用过的,《EVA》中加持良治的一句话来结束:

「总之,希望你的决定,不要让自己后悔。」

[1]《星游记》米龙

[2]《星游记》盖亚

中华文化(文学篇)-期末总结》有9个想法

  1. 杨某人

    我只是想更新脚本,无意中点到这儿来了,但是看见开头星游记的语录,有点激动,然后接着读了下去......
    从学长的文字中,我感觉到学长对于理想和伟大有一种热烈的渴求,似乎很想成为剧里那种沿着自己的理想一路前进、每天感到力量和充实的主角。“真正相信奇迹的家伙,本身就和奇迹一样了不起!”“如果黑洞能吞下一百亿个太阳,我,就是第一百亿零一个太阳”,还比如有 “但王冠真正的意义是:当灾难从天而降时,我会为你们抵挡一切,永远让你们只看到金色的希望” 等等,这些东西也都是我曾经崇拜,渴求的。我以前也一直想做一个强大且为善的人。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能读到计算机硕士毕业,去大厂工作,已经是比我高到哪儿去了。高考那年,我的分数本也是足够选择计算机的,但是我一头撞进了我们专业,开始是雄心壮志,但是随着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的越深,对这个社会了解的越多,感觉自己越是疲倦了(本人材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真的能喜欢这个专业的,只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足够自己和父母这一生。有时候感觉人不过一动物,人不过 100 年,有些事情又何必去浮想联翩呢。很多人都是能迎风造浪的人,只是风没往那边吹。借着风的人应该珍惜,应该要满足,要明白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看完上面的文字,也许读者会觉得我堕落,或者目光短浅,或者其它的,但是我确定这是此刻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我依此走下去。我年纪轻轻,很多时候看不清以后的事,现在我觉得自己现在走这一步是错的,但谁知道以后呢。倘若发生时代的不可抗逆因素,没准错的变得对的呢?现在我还能吃好喝好,没准明天出门被车撞呢?不同层次的人都有自己对未来的焦虑,也许你可以说你焦虑的东西比我远大,但是这种发自内心焦虑带给人各自的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也许这个和自己的心态关联更大,而非取决于你焦虑的事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焦虑的东西,感受到的痛苦并不比谁低。
    现在的我的,尝试不为自己的过去后悔,只要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已经是我当时能达到的极限,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我感觉方向、方法有错我就改,我也不知道自己终其一生能不能修正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毕竟人只有 100 年。可要是真不能的话,那我就是那 99.9......% 的普通人,也没啥嘛。
    哈哈哈,期末考试挺忙的,不知道怎么的,感觉来了,就想抒发一下,对错不论,有冒犯到的话,那绝对是我的无心之过。

    回复
    1. 王兆基 文章作者

      只要能想明白自己希望做什么,并坚持下去,就是很好的鸭。我们之所以选择做一件事情,就是因为相信这么做是对的。

      回复
  2. 柿子

    以前想过很多职业,出发点大多是想要帮助不幸的人、要改变世界、想要改变不喜欢的事情。最后考虑到自己的笨拙与社恐,还是选了计算机
    其实当时很狂,非常非常眼高手低,根本看不上码农的工资,只是喜欢这种一眼看不到人生尽头的专业方向,喜欢未来有很多可能性的期待感
    一年之后发现自己完全被周围的人裹挟,很焦虑很心虚很恐慌
    我只能做一只安详的咸鱼,但还是有点不甘心
    至于文学这个事情
    我早期的梦想就是这种,当小说家,每写一本小说就多过了一辈子,赚翻了
    我很菜、很怕失望,没有办法在现实里全力以赴
    想在编程之外再找一个放鸡蛋、放寄托的篮子,所以慢慢又在写小说了
    楼上的学长和基神我都有接触过,就一点点点,能隐约感觉到是很善良、很厉害的人
    之前看基神的帖子,是因为有好多问题我意识到了,但没有认认真真想过,或者没想通,所以来参考一下基神的答案
    我真的确定不了人生的意义,偏偏又是个目标狂魔,没有人生目标的时候就很不舒服。“正向努力” 的思路好棒,有被启发到
    然后今天忽然发现有评论,看完楼上学长的回复,隐约知道了为什么我活得这么拧巴
    菜鸡发言,没有中心,纯碎碎念,感觉和学长们并不在一个频道
    哈哈哈哈但还是弱弱地留个爪吧_(:з」∠)_

    回复
  3. Anonymous

    嗯不是很同意楼上同学的观点,虽然选择了降低冒犯性的表述方式,但我认为其内容是冒犯性的,其中包含的 judge 和较强的 ego 都有一点令我不快。愿意去相信理想化的东西、相信那些强烈却看起来脆弱无用的东西是一种选择,应当被尊重。这些人未必不更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什么。追求真实纯粹人就难免有裂痕,但是裂痕也让另一个世界的光照到眼前。觉得博主和楼上同学或许是本质不同的人(至少世界上有人和楼上同学是本质不同的人)。

    回复
  4. 马鑫然

    补充说明一下,我也喜欢看番,但是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故事的人,现实里面很多故事我不知道,有的故事又过于魔幻。番剧里面的世界是很纯粹的,这些文化的作品只是,对于如今的社会的一个模拟仿真而已,番剧里面很多人都要比现实的人来得更加的纯粹,更加讨人喜欢。但是我们终究是要活在现实里面的,不能以理想目标去看待周围的人,他们本来就应该形形色色,普普通通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是从别人的视角看,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路人。番剧里面的主角是自己世界的自己,而番剧里面的路人,是别人眼中,别人世界里面的自己。站在别人的位置上面思考,理解别人的做法,也许就不会有很多困惑,或者对别人的做法有什么不解了。

    回复
  5. 马鑫然

    1. 学长,人活着就是人活着的目的和目标。有时候不能把未来的事情想得太复杂,很多时候就是到了跟前才去着手,或者看得到结果。活出自己的样子,和带着别人的期盼去活着,并不矛盾。我其实是一个向往着很平凡的生活的人,想着赚点钱,过日子,每天事情没多少就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并不是为了我自己活着,我还有我所挂念的人,还有我喜欢的东西,我在乎的,我所被惊艳到的那些美好的事物,这些值得我去为之付出什么。我本身作为一个河北考生,我曾经是想去学航空航天的,而且我的成绩,高中三年的成绩是足够我去北航的,但是我来了川大。高考之前我做了气胸的胸膜固定手术,在床上躺了 40 来天。我当时高考的时候特别坦然,因为我之前的准备,那些过程,让我觉得我不会太差。其实当时如果去坚持自己的航空航天的想法的时候,去南航绰绰有余,基本就是可以选最好的专业。但是现实是,我发现计算机这个专业可能赚钱多,我可能更有机会追求我喜欢的东西。我的结果和我的目标相差了很多,但是我却并不会觉得失落。也可能是我随遇而安?也可能是我从来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吧。因为我所坚持的原则,是自己决定的事情,或者答应别人的事情,我一定会努力做好。就像是一个做饭做得很差劲的新手,哪怕做得饭再难吃,他自己也得吃,因为自己不吃,永远不会有什么突破。答应和决定要做一件事也是一样的,哪怕这个事情再难,也得去做,因为不做才是后悔的根源,而不是尽力了却没有做好。(尽力了却没做好那叫遗憾)我很羡慕学长你这样的人,说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因为我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导致自己很难轻易决定某件事,所以到现在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或者提起来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作品,或者奖。
    2. 关于 “真物”,我说实话,没有看过《春物》,但是我看过《物语》系列。其实对于 “真物” 的讨论的作品应该很多的,也包括最近的《辉夜大小姐》,其实 “真物” 有两种含义吧,一种是活成圣人,凡事都是正确的,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瑕疵,这是世人的 “真物”,但是你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真物呢?这样的 “真物” 会让人厌恶,会让生活在他周围的人自惭形愧,渐渐会变得孤独,没有人去理解,这样的人是圣人,会被人去崇拜和憧憬,而崇拜和憧憬这两种情感在心理学上是距离理解这一情感最远的感情。而还有一种 “真物”,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活得简单一点点的,活成属于自己的 “真物”。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真物” 就有了。做事纯粹,不要有立场,不要有什么利益,只是单纯自己想去做,就去做了。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正确,是属于自己的 “真物”。不过我其实还想说一点,就是正确的事情不一定正义,正义的事情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方法,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想办法说服自己。这里推荐一下陈智老师的《时间与情绪管理》,会教一些情感的产生的原理,和控制自己情感的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3. 关于学长的烦恼,为什么很多个晚上,觉得自己喘不过气,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你选择了太多东西了。导致你无聊的时候胡思乱想,忙碌的时候又渴望闲适。其实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是很好的,闲着没啥事情做才是会让人变得颓废。面对需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放空自己就好,简简单单地活着就可以了。简简单单地活着就是这个时代的 “真物”。
    4. 我觉得学长比较喜欢文学作品,但是说实话,我的观点是,只有文学是不够的。有时候哲学的方法反而能够解决文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吧。文学是表现的形式,其根源是哲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一系列学问的综合体。很多时候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社会科学的书,比鸡汤管用。
    以上,是我看完这个总结的一个想法吧,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冒昧打扰了,如有冒犯,请见谅。
    2020.6.14

    回复

回复 杨某人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